课程设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 课程标准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29 16:35 浏览次数: 【字体:

2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

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性质(课程名称、性质、类别、学时学分、适用专业等)

课程代码:080900121

学 分:4

学 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所有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1.课程名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

2.课程性质

“概论”课程是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重点,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准确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飞跃成果,党的十九大以来又在它们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新的理论。课程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课程任务

通过学习此门课程让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对马克思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及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并能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自己学习与工作。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1.能力素养

(1)知识能力:学生能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方法能力:学生能够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分析中,充分认识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生活及工作实践中自觉使用这一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以及在事物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学科系统知识,对未来事物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形成正确认识,并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

(二)课程目标

第一,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的讲授,学生要能够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第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大学生能够系统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并认真配合完成目标。 从而是大学生树立正确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能懂得为什么只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为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指明方向。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生在学习中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能够拥有科学地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把握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成果的产生背景、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重大意义。

(2)学生能明白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化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更是我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所应遵循的方法、原则。

(3)学生能理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形成、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的分析中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实质与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4)学生能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分析中,掌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明确奋斗目标。

(5)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概括,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及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则是对我国发展思路的总体规划与总体设计的。

(6)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祖国统一、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及社会主义依靠力量则体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总布局。

(7)学生能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学生能正确认识和把握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2.情感目标

(1)个人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不怕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的优秀品格。

(2)团队合作精神:学生能够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与合作,具有良好的协作精神,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3)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课程结构

(一)课程模块





3A5E591B36512204A9EECEBCA1F58AE9

 


 

 


四、课程内容

(一)基础模块(54学时)

导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3学时

毛泽东思想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3学时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学时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学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学时

课堂实践                                                 2学时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3学时

第六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学时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3学时

课堂实践                                                2学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八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4学时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3学时

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5学时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学时

第十二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3学时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3学时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3学时

课堂实践                                                  2学时   

(二)拓展模块(18学时)

1.校外实践: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                          9学时

2校内实践: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及大学生讲思政课项目      9学时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生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课程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及具体表现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概括。

通过教学,使学生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理解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二)学业质量水平

“概论”课程学业质量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理论、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特征。

理论水平:掌握基础模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基本知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有一定了解、认识。

实践水平:在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拓展模块的知识技能,能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能力,较好地支持专业学习。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重点,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让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大理论成果,并运用这几大理论成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学业水平评价

1.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分为理论、实践考核和平时考核。

理论(期末考试)40%:,实践30% ,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考核40%

实践考核30%

平时成绩考核30%

考核方式

期末考试

能力考核

素质拓展

具体指标

期末闭卷考试(遇有特殊情况不适合线下考试的,灵活处理)

实践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校内实践等

其他学习安排

(如四史学习)。

平时活动:考勤、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等等

课堂创新性活动:

如时政评论、主题活动、翻转小课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考核目标

检验和巩固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锻炼学生的自主

学习能力、

创新和实践能力

分值比例

40%

30%

15%

15%

(三)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编写要求

第一,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使用全国统一教材,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修订版。

第二,对教材的主题、主线及重点不可擅自改动与变更。本着“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为主。

第三,由于本教材是全国高等学校统一使用教材,既包括普通高等院校,也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既有本科层次院校也有专科层次院校。由于学生起点及掌握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使用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的统一性与学生层次差别性的矛盾。因此,在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生层次(即已有知识),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灵活拓展。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以“精”和“管用”为原则,进行模块化设计。

第四,对突发事件及重大事件进行“应时”性讲解。因此,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以体现本课程的时政性与针对性。

第五,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增减教学案例,编写学生学习手册,建立试题库。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运用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与学习通平台,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基础知识点。

1.坚持以精品在线课程带动课程课堂建设,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推进课程建设,将线上教学资源实现与课堂课程建设衔接。进一步充实、精炼本课程的PPT、视频课件和网页课件的内容,提高其质量。

2. 从黔东南党史馆、校史馆、贵州省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猴场会议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中挖掘课程内容;有效开发与挖掘贵州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作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课程资源。

3.本课程导学与实践新形态教材的编写工作已经完成,总字数35万,并于2022年9月出版。

(五)教师团队建设

序号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技

术职务

专业

领域

在课程教学中

承担的任务

1

黄显琴

1970.07

副教授

政治理论

主讲 第三章

2

李婉玲

1979.04

副教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讲 导论第十四章

3

朱静

1986.03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第十章

4

杨静

1985.06

讲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主讲第八章十二章

5

刘志贻

1983.12

副教授

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第五章

6

杨国江

1980.06

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第四章

7

王诗渊

198506

讲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讲第十一章

8

梁方丽

1988.11

讲师

思想政治教育

主讲第一章第二章

9

杨殿毅

1986.06

讲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讲第六章第七章

10

张桂花

1994.05

助教

政治学

主讲第十三章

经过多年建设,本课程教学团队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以高职称、高学历为骨干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形成了良好的梯队结构师资队伍。

1、职称结构:教学队伍中,专职教师中副教授6人,教授 1人,讲师4人,助教1人。
2、学历结构:教学队伍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5人占,学士3人,学历层次合理。

3、年龄结构:教学队伍中,50岁以上的3人,30-49岁的1人,30岁以下的5人,中年教师1人,青年教师5人,,教学梯队结构合理。
4、学缘结构:教学队伍10
位成员中,%90的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学缘结构合理

5、“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中,有双师素质教师2人。

6、专兼结构:教学队伍中,有兼职教师1人。

(六)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方法,它重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结合。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探讨研究,进行自我教育。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教学引向深入,锻炼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2.课堂讨论法

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对所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作更深层的思考,通过共同讨论,开拓思维、提高认识。课堂讨论的优点是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感情交流,促进教与学双方的了解和合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境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该方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选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思考、讨论,由教师分析、解剖,最后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4.专题讲座法

“概论”课内容博大精深,涵盖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必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按照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原则,必须遵循教材又跳出教材,为此,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思想的疑点和困惑点,选择和提炼出若干个教学专题进行讲座。这种教学方法既能把理论讲得精辟透彻,又能促使学生把课堂听课和课外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增强了理论课的科学性和可信性,提升了该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

5.小组研讨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授课内容,从现实社会学生关注的现象中精心筛选提炼出问题,确定出学生研讨的主题。学生分成小组集体研究攻关,撰写提纲和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推荐小组代言人参与课堂讨论发言。代表发言后,先由学生自由点评,锻炼其理论判断能力,再由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情况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理解。小组研讨法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6.课堂辩论法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课上实践环节的设置,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困惑的问题,拟定可供辩论的题目,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为正方、反方,经正反两方辩论后,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暴露的思想与认识问题教师及时予以指导。

7.实践教学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的相关命题。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注意结合讲授内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调查、体验,让他们以所见所闻、所体所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

黔东南职院马列部“概论”教研室

2022.7.1

 

 


终审 :马列部
【打印正文】